今年是我的母校河南省淮阳中学(我还是更喜欢叫她淮中)120周年华诞,我离开母校已37年啦,那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,是我的精神家园!我和母校七年的情缘,早想写点文字。虽然自知位卑文陋,但还是勉力而为,为淮中,也为自己。
我很庆幸,这辈子在恰当的时间,遇到了淮中,遇到了人生中很多值得记忆值得感恩的良师益友!但真正动起笔来,千头万绪,又不知道从何说起,索性就从头说起吧。
1979年的秋天,我有幸考上了淮中最后一届初中班。说到那次考试,我还得感谢小学五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。我学习成绩好,他很喜欢我,有一次还把我的作文用毛笔写到一张大白纸上,张贴到教室后面的墙壁上。我虽然学习成绩很好,其他方面表现平平,甚至还经常和同学打架,风评并不太好,就是我的这位启蒙老师排除阻力,力荐我参加乡里的预选赛。我当时心里一点也没意识到这次考试的重要性,觉得无所谓。现在想想,那次考试,对我的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啊!幸运之神眷顾我,我竟然考上了!父母为我骄傲,乡亲们投来羡慕的目光,因为全镇才考上了四个人。当时人们共识:吃商品粮是农村人的梦想,而考上淮中,就意味着这个梦想已经实现了一半。
一个来自贫困农村的懵懂少年,就这样跌跌撞撞闯进了淮中这个豫东大地神一样存在的地方。校园真大!教学楼真漂亮!办公楼也气派!学生真多啊!现在看来,所谓高楼,不过是三层砖楼,学生也不过数百人而已,无论建筑规模还是学生规模,和今天的淮中都不可同日而语。我感觉自己像一条小鱼,从小河沟游进了大海。兴奋,新奇,还有一点莫名的心慌,害得我好几天都没睡好觉。这之前只看过几本连环画的我,看到了学校图书室多得数不过来的报刊杂志和各种各样的图书。这个地方,成了我除球场外最爱去的地方。
在以后的日子里,淮中教我们做人,淮中教我们学习,淮中教我们成长。在我的记忆里,下面一幅幅场景经常滚动浮现:早操迟到惩罚我们跑圈的张云生先生,他的笑容难得而真诚,腰板总是笔挺;吕道隆先生的地理兴趣小组,让我知道了气温气压,学会了测温度湿度降雨量,带着我们参观了气象台,我第一次坐上了小汽车。张杰生先生教我们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活动情况,教我们做动植物标本,第一次让我接近大自然奥秘,接近微观世界;在校园看到有人扔的馒头,开会大骂我们的王展霄先生,瘦得让人担心;刘清晨先生带着我们去太昊陵游玩,观景写作,猜灯谜;周末,班主任李洪泽先生和他的夫人张老师,会邀请路远不能回家的我们,到他们家,给我们做好吃的,那感觉相当温馨,那场景,多年以后,还多次出现在我的梦境。
初三毕业考试,我的分数可以上中专,那时中专毕业国家分配工作,就是干部身份了,可以吃商品粮,这对于一个家庭困难的农家子弟来说,诱惑力满满,但我没有犹豫,选择继续在淮中读高中,直到现在,我仍然认为当年的选择是值得的,因为有很多优秀的师友在等着我呢。
到了高中,玩的时间就少了,特别是高三,几乎没有时间做学习以外的事了,但我偶尔也会偷偷和一两个同学,在其他年级下午课外活动时间,去操场边水泥乒乓球台,打上几局,往往还没尽兴,就被班主任李洪泽先生赶回了教室。
高考前一个多月,全省高考预选考试,我取得了全县文科第一的成绩,曾记得德高望重的历史老师王展霄先生,他好像还兼任学校副校长,鼓励我,说:我们学校北大清华都有学生考上了,文科一直没有学生考入人大,可以努力一下嘛。记得那一年高考是和太康县合并考点,考场都设在淮中,考号按预选成绩排序,我是001号,第一考场靠近门口第一张桌子。高考的前一天晚上,校园里,操场上,看到比平时多出不少的陌生面孔,我顿感压力飙升,竟然一夜都没睡着,第二天脑袋懵懵的上了考场,上午的语文和下午的数学都没考好,大失平时的水准。结果只考到河南大学中文系。我很伤心,很惭愧,不仅仅是为自己,更多的是觉得对不起家人,对不起老师,对不起学校。那一年的暑假,我蛰伏在家里,连大门都没出。
但是,最让我时刻欣慰的是,我们同学间及师生间的感情虽经37个年头,始终情同家人,特别是在高中二、三年级,李洪泽先生连续教我们两年语文,当我们的班主任,经常强调同学亲情,毕业后我们还经常联系,不断聚会。记得2016年三十年聚会时,李洪泽先生在师生聚会的相册上写了《序言》,王少青同学现在是周口市委常委、宣传部长,他写了《后记》。我想节录于下,作为我们淮中各届师生真情、同学友谊,在不同岁月里相同情怀的见证——
“序言:《三生修得同船渡》
30年前,历史的长河里飘荡着由命运之神打造的“三六班″这艘人生之舟。扬起生活浪花朵朵,荡起友情涟漪圈圈……夜月映窗,听书声朗朗;朝晖照影,看行色匆匆!欣迎春草吐绿,喜看春花烂漫,怅望秋叶飘零,静守冬雪净洁……学习时光,信可忆也!
八六以降,缅怀师生之情,同学之谊,弥足珍惜!虽世态炎凉,人生沉浮,身在各地,拨冗而回。五年一会,十年一聚,未曾止息……岁次丙申,毕业三十年矣!诸位皆已过“不惑”,臻于“知命”。三十年何其短矣,音容如昨;三十年何其修哉,白发相顾也!缘往昔堪忆,来日可期,师生们共守的精神财富、友情瑰宝,如“江上清风”、“山间明月”,当取之不尽,用之不竭,恒存共享也……卅载盛会,同学们又存照成册以志之,互存形象,时可瞻顾,以鉴岁月沧桑。“渭北春树,江东暮云”,亦可聊以相思互慰……感此,聊诌几句以结序:
湖柳几度吐新芽,旧照新影看泪花。
四季同窗皆青涩,卅载异地各芳华。
“不惑”难知归何处,“知命”犹迷去谁家。
人生沉浮不足虑,同舟共济向天涯。
——李洪泽
2016年夏。
《后记》:
同学时,我们满脑子都是分数,没人明白什么是年轻,什么是未来;没有人琢磨该怎么去投资,拿什么来还债。今天又相聚,30年前和30年间的无数,除了提供给我们一份沧桑,还顺手赠送了一份平淡。我们可能会感慨,但心情的底色是轻松。这决定了我们都能拿出成功者的姿态,去面对下一个30年!
——王少青
2016年4月
现在仔细算算,和我的淮中同学相比,我与淮中相伴的日子应该是最长吧,三年初中,三年高中,中间上了一个学期,第二学期上了一个月因病休学,等于是六年加一个多学期,将近七年,对了,差点忘了,大学期间,我还回母校实习了一个月,甚至还有毕业后回母校的设想,只不过后来阴差阳错,我留在了外地。我常常感慨,人生能有几个七年,叫我如何不想她!
我没有给母校争光,很遗憾;但也没给母校丢脸,很欣慰。我在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,也成为了一名老师,也像我母校的老师那样,关爱每一位学生,认真做好每一天的工作。
几回回梦中,我又回到了母校,继续参加高考……
最后,我草拟几行韵句,由衷祝贺母校一百二十华诞:
月浮蔡水桥,阳耀龙湖滨。
树荫百二载,泽被万千人。
孔丘弦歌地,苏轼读书林。
翰文脉永续,频第传佳音。
2023-4-16
曾飞,1986年淮中毕业,1990年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,现任教于天津。
创中华名校 育民族英才
淮中精神:严谨、勤奋、求真、创新
淮中校训:勤奋、诚实、淳朴、坚毅
淮中校风:团结、奋进、求实、创新
淮中教风:严谨、敬业、律己、身正
淮中学风:坚韧、惜时、互助、进取
总监制:白子兴 徐 良
监 制:李 伟
审 核:楚士杰
编 辑:贾 晗
主 办:党政办公室
百年文脉 书香淮中
投稿邮箱:hyzxxck@126.com
为淮阳中学点赞↓↓↓